形态描述
雌成虫:虫体略呈长椭圆形,头端较尾端稍狭窄。虫体扁平,体长约4.5 mm,宽2.3 mm。触角很小,略呈椭圆形瘤状突,其上生有数根细毛。胸足完全退化消失。胸气门较发达,气门开口内窝呈半圆形围绕。内窝外附近分布有一小群五孔圆盘状腺,数量很少,通常约有8个左右,或呈列或呈不规则群分布。口器很小常位于后胸气门下方。臀裂很短,在肛板下方呈小裂口状。肛板小,在其下缘左右各生1对小刺。肛环小,具6根肛环刺,肛环刺很短,完全被肛板覆盖而不能伸出和露出肛板之外。体缘刺短圆锥形,其顶端尖锐。体缘刺大小不一,不规则混合分布,在整个体缘形成宽带,此宽带主要分布在虫体腹面,接近尾端处,此体缘刺宽带转向背面延伸分布。在虫体背面头端也见有零星小体缘刺分布,但数量很少。大管状腺在背和腹两面形成亚缘带。小管状腺主要分布在大管状腺带的内侧,沿虫体边缘呈宽带状分布。小管状腺在口器下方常有6至16个成群分布。小管状腺在胸气门附近断开,在背面不见有其分布。
雌成虫之虫体形变化很大,除上述标准体型外,有的为长卵圆形,或左右不对称的长卵圆形、长条形,有的则呈宽卵形,或呈头尖尾稍宽的不规则纺锤形,或有的虫体有不同程度的偏左或偏右弯曲。年轻雌成虫之虫体柔软膜质,而老熟雌成虫体则体缘和体末端均硬化为褐色或黑褐色。据河北地区观察,寄生在荒滩湖边芦苇上的种群,其1年4代或有的5代,以雌成虫越冬。
该种的雄成虫很是特殊,是无翅雄成虫。虫体长形,头和尾端钝圆,体侧边近于平行。前胸和中胸及头部成为分节不明显的头胸部,而后胸和腹部较头胸部狭窄成为一体,并分节较明显,特别是腹部前5节的分节十分明显。触角近似短圆柱形,其上生有一丛刺毛,密集在触角顶和触角侧面上。前足退化呈瘤状。中足和后足大小和形态相同,可明显分4节,由基节至顶节逐渐缩小,在第4节顶端有1小爪。胸气门开口内窝几乎布满小圆盘状腺。腹部背面第4节以后近体缘处,每节各有一小丛刺毛集聚在一起分布。尾端雄性交尾器短而顶端钝圆。
雌成虫之虫体形变化很大,除上述标准体型外,有的为长卵圆形,或左右不对称的长卵圆形、长条形,有的则呈宽卵形,或呈头尖尾稍宽的不规则纺锤形,或有的虫体有不同程度的偏左或偏右弯曲。年轻雌成虫之虫体柔软膜质,而老熟雌成虫体则体缘和体末端均硬化为褐色或黑褐色。据河北地区观察,寄生在荒滩湖边芦苇上的种群,其1年4代或有的5代,以雌成虫越冬。
该种的雄成虫很是特殊,是无翅雄成虫。虫体长形,头和尾端钝圆,体侧边近于平行。前胸和中胸及头部成为分节不明显的头胸部,而后胸和腹部较头胸部狭窄成为一体,并分节较明显,特别是腹部前5节的分节十分明显。触角近似短圆柱形,其上生有一丛刺毛,密集在触角顶和触角侧面上。前足退化呈瘤状。中足和后足大小和形态相同,可明显分4节,由基节至顶节逐渐缩小,在第4节顶端有1小爪。胸气门开口内窝几乎布满小圆盘状腺。腹部背面第4节以后近体缘处,每节各有一小丛刺毛集聚在一起分布。尾端雄性交尾器短而顶端钝圆。
生境信息
寄主:芦苇、芒草 Agropyron sp.。模式标本的寄主植物是芦苇 Phragmlies communis, 但从文献记载中,许多标本是从灯心草上采到。而灯心草 Juncus sp.是属于灯心草科 Juncaceae,不是禾本科。因此一定有误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